学者探讨高校改革:以学术为本 推进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
发布时间:2014-12-17 09:28:07 点击数:
以学术为本 推进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 日前,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相继推出综合改革方案,从大学制度、人事制度、人才培养、学科发展、社会服务和行政管理等方面探索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模式。其他地方和部属高校的改革试点工作也陆续开展。如何破除“985”、“211”等身份壁垒,完善大学治理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就此,记者采访了有关学者。 “参与性是大学治理的本质。从管理走向治理,推进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是处理好政府、学校、社会三者关系的关键。”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周光礼表示,在现代治理逻辑下,政府、学校、社会是平等合作的新型关系,通过“管办评分离”,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大学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共治格局。 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韩震这样定位政府、学校、社会三者的关系:政府主要提供办学的法律、法规、政策、财政支持,引导学校根据自身特点满足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和目标;学校则依据大学章程,在国家法律框架下,根据自身历史形成的特点和优势,找准发展目标和路径,自主办学,办出竞争优势;大学学术评价要更多地引入人才使用单位或利益相关方的看法,这就是多元社会评价。 在云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长董云川看来,政府、学校、社会之间从根本上说是三位一体的关系,三者既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 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是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关键。韩震认为,大学治理应该成为一个扁平化网络结构:党委把握政治方向和工作大局,校长和行政部门负责学校的整体发展战略和日常运行,教授通过学术委员会的工作引导治学,教职员工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通过学生会和研究生会民主参与管理。 针对大学学术力量薄弱的情况,中国学界提出了“大学去行政化”,要求健全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管理体系与组织架构,有些大学甚至要求行政人员集体退出学术委员会。韩震对此表示,“大学去行政化”不是打碎学术组织机构,不是抛开行使行政管理职能的职能部门,而是说行政机构和行政人员必须为教学科研的学术目的服务,才能够获得自己存在的正当性。 周光礼表示,为了落实学术权力,大学综合改革必须顺应大学的组织特性。一是要明确学术管理的核心使命,尊重学术发展的规律。二是要扩大基层学术组织自治权的范围。要激活大学的学术心脏地带,必须降低管理重心,把学术权力还给基层学术组织。三是要树立行政为学术服务的思想。学术是大学的立校之本,行政要为学术活动的开展创设良好环境。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陈叶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