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师由“演员”转变为“导演”
作者:社会科学部 来源:社会科学部 发布时间:2014-03-23 12:04:05 点击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师由“演员”转变为“导演”
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探究相关学科的知识原理并以所学的知识原理为工具探索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它要求学生在向老师“拿来”的过程中自己要有所“生成”。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中,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把时间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摸索总结出一些卓有成效的方法。
问题设置法。“思起于疑”,疑问是学生思维的触发点,没有问题就没有思考,没有问题,也就没有创造。以探索问题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精选什么样的材料,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是关键。作为教学起点的问题,必须具有“导学”功能。例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章,我们借助问题“从《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内容看近代中国社会发生了什么变化”入手学习。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学内容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而是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发表各自对问题的看法,课堂气氛活跃,呈现出师生互动的热烈局面。通过“问题引领”,学生在不知不觉之中投入到学习的殿堂中来。
参与式教学。对于近代现代历史中发生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学生其实都有一定了解。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挑选出一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介绍研究,采取让学生课前在分组讨论学习的基础上,选派代表在课堂进行PPT交流展示(记入小组组员平时学习成绩),然后,由教师做分析评论的方法,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种方法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参与到制定学习计划,发现提出问题,查找整理资料,质疑析疑解疑的过程中来。
此外,我们还运用了诸如“指导学生以情景剧的方式还原历史事件”,要求学生“从自己的家乡去寻找影响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人和事”“开展近现代历史知识竞赛”等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举措,收到了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