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作者:社会科学部 来源:社会科学部 发布时间:2014-06-03 17:01:54 点击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大纲
总 学 时:48 理论:44 实践:4
学 分:2.5
课程类别:公共必修课
适用专业:全院系本科各专业
先修课程:
前 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高等学校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要求大学生认识到:只有努力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把个人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决心和信心,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
课程主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对的思想道德和法律问题,有效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教育,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依据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教育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强化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帮助大学生分析大学生活的特点,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大学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珍惜大学美好时光,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宪法和有关法律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规定,真正做到学法、懂法、用法,依法办事,依法维护国家和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
教学目的:
(一)知识教学目标
♦认识大学生活和高职生活的特点,了解高职教育的内涵、特征、发展趋势,明确“基础”课性质和目的。确立和坚定理想信念、将远大理想与对祖国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结合起来,做新时期坚定的爱国者。
♦系统学习人生观、价值观理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有关人生是什么、人生意义是什么等基本问题,领悟人生真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积极投身人生实践,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了解社会主义道德基本理论、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社会主义荣辱观、公共生活中道德与法律规范。
♦了解社会主义法律在公共生活、职业生活等主要社会生活领域中的具体规定,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明确社会主义法律规范。
♦了解职业道德的涵义及养成、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掌握择业与创业的方法,明确劳动者依法享有的权利和维权的途径。
(二) 能力培养目标
♦能够在了解大学生活和高职生活的特点、高职在我国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的基础上,深刻认识高职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初步培养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的规划设计能力。
♦能够在明确个体对自然、社会、他人和自身应该承担责任的基础上,提高学习、交往及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培养合理生存和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
♦能够将道德的相关理论内化为自觉的意识、自身的习惯、自主的要求,成为校园道德生活的主体,提升职业实践中德行规范的意识和能力。
♦能够运用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在社会生活中自觉遵守法律规范,分析和解决职业生活、家庭生活等领域的现实法律问题。
♦能够在熟悉职业素质、职业理想及选择、职业法规等内容和要求的基础上,培养成功就业和自主创业的意识和能力。
绪 论
[目的要求]
1、 掌握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和方法。
2、 熟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正确认识“三个倡导”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3、 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教学内容]
主要教学内容:
1、适应人生新阶段
2、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3、学习“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重点:
1、适应大学生活,认识大学生生活的特点,迅速融入大学生活。
2、明确当代大学生的成才目标。
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学难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范畴
教学要点:
1.适应人生新阶段
1.1认识大学生活特点,提高独立生活能力
1.2树立新的学习理念,培养优良作风
1.3确立成才目标,塑造崭新形象
2.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2.1思想道德与法律P8
2.2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P9
2.3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和方法
3.1认识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重要意义
3.2掌握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
主要运用启发式、案例分析式教学方法,并充分利用多媒体与网络教学资源,与学生建立生动直观的双向交流互动平台,融理论性、逻辑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于授课中,努力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计划学时] 4学时
[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技能,掌握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学习方法。
课内实践项目
实训一 调查
1、内容:进行课堂小调查,了解学生对大学及其意义的看法,畅想自己的大学生活;说说自己的“开学小愿望”。
2、目的:使学生明确大学生活目标。
3、要求:同学采取ppt的方式,像同学展示并讲述。
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目的要求]
1、 掌握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认识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信念的科学信仰;
2、 熟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理解如何确立理想信念、如何坚定理想信念、如何化理想为现实等重要问题。
3、 了解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教学内容]
主要教学内容:
1、 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
2、 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3、 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
教学重点:
1、理想和信念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3、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教学难点:
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教学要点:
1.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
1.1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
1.2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2.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2.1认识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2.2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2.3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3.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
3.1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
3.2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
3.3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3.4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教学方法]
主要运用启发式、案例分析式教学方法,并充分利用多媒体与网络教学资源,与学生建立生动直观的双向交流互动平台,融理论性、逻辑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于授课中,努力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计划学时] 6学时
[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了解理想对于大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引导大学生坚持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统一,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为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课内实践项目
实训
1、内容:课外完成作业“给未来自己的一封信”
2、目的: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思考自己的理想并为之而努力;
3、要求: 课外完成、500字以上
第二章 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
[目的要求]
1、 掌握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2、 熟悉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3、 了解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和优良传统。
[教学内容]
主要教学内容:
1、 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2、 新时期的爱国主义
3、 做忠诚的爱国者
教学重点:
1、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2、为什么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必须弘扬爱国主义?怎样弘扬爱国主义?
3、为什么经济全球化不等于政治、文化一体化?
教学难点:
1、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什么弘扬爱国主义必须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2、确立新的国家安全观
教学要点:
1.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1.1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1.2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1.3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2.新时期的爱国主义
2.1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
2.2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
2.3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
2.4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
3.做忠诚的爱国者
3.1自觉维护国家利益
3.2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
3.3增强国防观念
3.4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教学方法]
主要运用启发式、案例分析式教学方法,并充分利用多媒体与网络教学资源,与学生建立生动直观的双向交流互动平台,融理论性、逻辑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于授课中,努力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计划学时] 4学时
[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培养学生具备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熟悉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课内实践项目
实训 课内讨论
1、内容:结合当前热点时事,讨论当代大学生应该如何理性爱国、做一名忠诚的爱国者
2、目的: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
3、要求: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
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目的要求]
1、掌握人生观的科学内涵,人生目的对人生实践的作用;
2、熟悉评价人生价值的标准和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
3、了解人生态度与人生观的关系。
[教学内容]
主要教学内容:
1、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 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3、 科学对待人生环境
教学重点:
人生价值的标准,人生价值实现的方法和条件。
教学难点:
如何深切体会和正确处理自我身心关系、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要点: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1.1人生观的科学内涵
1.2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
1.3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1.4正确认识人生价值
1.5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
2.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2.1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
2.2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
2.3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3.科学对待人生环境
3.1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
3.2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
3.3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3.4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教学方法]
主要运用启发式、案例分析式教学方法,并充分利用多媒体与网络教学资源,与学生建立生动直观的双向交流互动平台,融理论性、逻辑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于授课中,努力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计划学时] 6学时
[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对事物有正确的判断力。
课内实践项目
实训 案例分析
1、 内容:通过对当代大学生典型案例的分析讨论
2、 目的:使得学生可以正确看待人生中的顺境和逆境
3、要求: 搜索典型案例
第四章 学习道德理论 注重道德实践
[目的要求]
1、掌握道德的功能与作用,正确对待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掌握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
2、熟悉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3、了解道德的历史发展
[教学内容]
主要教学内容:
1、 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2、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3、 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4、 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教学重点:
1、道德的起源与本质;道德的功能与社会作用。
2、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
3、怎样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
4、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意义。
教学要点:
1.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1.1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1.2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1.3道德的历史发展
2.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2.1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
2.2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
2.3三、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
3.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3.1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3.2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
4.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
4.1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4.1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4.3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教学方法]
主要运用启发式、案例分析式教学方法,并充分利用多媒体与网络教学资源,与学生建立生动直观的双向交流互动平台,融理论性、逻辑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于授课中,努力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计划学时] 6学时
[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同时将道德行为践行在日常生活中。
课内实践项目
实训一 案例分析
1、内容:通过对当代大学生典型案例的分析讨论
2、目的:引导学生努力做一个有道德的高素质人才
3、要求:搜集大学生典型案例
第五章 领会法律精神 理解法律体系
[目的要求]
1、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精神;掌握我国国家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
2、熟悉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作用和运行、公民在相关法律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
3、了解法律的词源概念及其历史发展;我国宪法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原则;我国特色社会法律体系的形成、特征和构成。
[教学内容]
主要教学内容:
1、 法律的概念及其历史发展
2、 社会主义法律精神
3、 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和制度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教学重点:
1.法律的含义、特征和本质;
2.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作用;
3.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教学难点:
1、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和制度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
教学要点:
1.法律的概念及其历史发展
1.1法律的词源
1.2法律的一般含义
2.社会主义法律精神
2.1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2.2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
2.3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3.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和制度
3.1我国宪法的特征和基本原则
3.2我国的国家制度
3.3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与基本义务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4.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
4.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特征
4.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成
[教学方法]
主要运用启发式、案例分析式教学方法,并充分利用多媒体与网络教学资源,与学生建立生动直观的双向交流互动平台,融理论性、逻辑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于授课中,努力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计划学时] 6学时
[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步法律体系的精神;掌握我国国家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
课内实践项目
实训 课外阅读
1、内容:课外查阅相关资料,
2、目的:了解常见法律
3、要求: 阅读后写一篇关于中国法治精神进程的小论文
第六章 树立法治理念 维护法律权威
[目的要求]
1、 掌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2、 熟悉主要部门法的基本原则和立法精神
3、 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方式的基本含义和特征。
[教学内容]
主要教学内容:
1、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2、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方式
3、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教学重点: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
1、 如何正确理解法治思维方式。
2、 保障法律的至上地位。
教学要点:
1.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1.1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意义
1.2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
1.3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2.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方式
2.1法治思维方式的基本含义和特征
2.2正确理解法治思维方式
2.3培养法治思维方式的途径
3.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3.1维护法律权威的意义
3.2保障法律的至上地位
3.3努力成为法律权威的坚定维护者
[教学方法]
主要运用启发式、案例分析式教学方法,并充分利用多媒体与网络教学资源,与学生建立生动直观的双向交流互动平台,融理论性、逻辑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于授课中,努力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计划学时] 10学时
[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具有了解社会法治理念和法律的权威,在日常生活中做到知法守法。
课内实践项目
实训 课堂辩论
1、内容:辩论“过程正义和结果正义哪个更重要?”
2、目的:学习相关理论知识
3、要求:学生阅读教师指定的关于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的相关书籍,为辩论做好资料准备
第七章 遵守行为规范 锤炼高尚品格
[目的要求]
1、掌握职业道德和职业中的法律知识;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
2、熟悉婚姻家庭的道德和法律要求;
3、了解个人品德的特点与作用;了解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途径
[教学内容]
主要教学内容:
1、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
2、 职业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
3、 婚姻家庭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
4、 个人品德养成中的道德与法律
教学重点:
1、 公共生活及其特点。
2、 维护公共秩序的意义。
3、 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4、 大学生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
教学难点:
1、 恋爱、婚姻家庭中的道德规范与有关法律
2、 个人品德与道德修养和法律修养
教学要点:
1.公共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
1.1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1.2公共生活中德道德规范(即社会公德)
1.3公共生活中的有关法律
2.职业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
2.1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2.2职业生活中的有关法律
2.3大学生的择业与创业
3.婚姻家庭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
3.1恋爱、婚姻家庭中的道德规范
3.2婚姻家庭生活中的有关法律
4.个人品德养成中的道德与法律
4.1个人品德及其作用
4.2个人品德与道德修养
4.3个人品德与法律修养
[教学方法]
主要运用启发式、案例分析式教学方法,并充分利用多媒体与网络教学资源,与学生建立生动直观的双向交流互动平台,融理论性、逻辑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于授课中,努力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计划学时] 6学时
[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学生掌握职业、婚姻家庭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知识,将所学内容践行在日常生活中。
课内实践项目
实训一 课外作业
1、内容:思考网络“人肉搜索”所涉及的道德与法律问题
2、目的:明确道德与法律界限
3、要求: 学生课后阅读法律中隐私权相关内容,并搜集人肉搜索案例
教学时数分配表
序 号 |
教 学 内 容 |
理论 讲授 |
见习 |
实验 |
讨论 |
1 |
绪论 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 |
2 |
1 |
|
1 |
2 |
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
4 |
1 |
|
1 |
3 |
第二章 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 |
2 |
1 |
|
1 |
4 |
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
4 |
1 |
|
1 |
5 |
第四章 学习道德理论 注重道德实践 |
4 |
1 |
|
1 |
6 |
第五章 领会法律精神 理解法律体系 |
4 |
1 |
|
1 |
7 |
第六章 树立法治理念 维护法律权威 |
8 |
1 |
|
1 |
8 |
第七章 遵守行为规范 锤炼高尚品格 |
4 |
1 |
|
1 |
合 计 |
9 |
32 |
8 |
|
8 |
|
|
|
|
48 |
将现行教学计划规定的学时分配到教材的各章节,注意与上述教学内容各章节的计划学时数一致。
教学参考书目
1、《婚姻家庭继承法》 杨立新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师参考用书
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学习指导与练习 李晓平、黄双金主编
4、《一路走来亲历清华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30年》
使用说明
1、本教学大纲适用于全院系专、本科一级第一学期各专业。
2、为了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更好地为中医院校不同专业的学生服务,该课程教学必须有不同侧重点,针对不同专业选用不同的案例和教学方式并使之相配套。
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既有鲜明的实践性、思想性,又有突出的理论性、知识性,还具有极强的现实性与实践性,要将三方面较好结合。因此,一方面,要注重理论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将之与当今社会现实状况衔接,有助于学生明确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法制观,使学生真正提高自身道德与法律素养。